妙不可言、心向往之——这句宣传语股票配资案例,正在成为雄安新区的现实面貌。
从“一片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从诞生之初的“新区”起步,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再到锚定“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和“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的蓝图,“新”字贯穿雄安新区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智能巡检机器人走进雄安智慧农业科技园“上班”,智能网联公交车在容东片区试运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站城一体……人心向往、要素汇聚、产业扎根的生动场景正在上演。
如今的雄安新区,已吸引央企分支机构300多家、疏解配套单位1200多家落地,4000多家北京来源企业在这里扎根创业,形成了承接疏解压茬推进的良好局面。
近期,上海证券报走访调研雄安科创中心、中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等单位及部分金融机构,了解雄安新区在进入“两个并重”“三个并举”阶段,如何通过促进城市化和产业化良性互动,推动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上证报调研小组
承接疏解,创新主链加速形成
雄安新区承载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历史使命。雄安新区把承接疏解作为推动发展的重大资源,坚持以承接疏解促进发展,统筹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布局,重点推进和谋划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三条产业链,抢占新领域、新赛道。
2024年10月14日,首家落户雄安的中央企业——中国星网全面迁驻,犹如点亮了雄安空天信息产业链条上的一颗“主星”。2024年11月6日,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揭牌成立,引导产学研用各方面资源、力量集聚雄安,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如今,雄安新区已落地空天信息领域企业60家,构建起涵盖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商业卫星智造、空天飞行器的空天产业体系,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其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争相布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为雄安新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是雄安新区首批3个市场化疏解项目之一,已有600多人进驻办公。走进产业园展示大厅,DeepSeek大模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量子城域网、无人机侦测反制系统、车路城一体化服务平台、多功能智慧灯杆等未来产业项目尽收眼底。
“产业园聚焦空天信息、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量子科技、城市运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来我们会引入相关产业的一些上下游企业,以创新科技推动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助力雄安新区打造创新高地。”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业务总监轩阳说。
如何让疏解企业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在承接疏解的过程中,雄安新区围绕龙头企业、关键团队、核心平台,构建“专项资金+产业基金”支持模式,设立承接疏解协同创新专项资金和央企疏解投资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推动中国中铁、中冶旗下各10余家子公司集群疏解。
截至目前,首批中央疏解清单项目进展顺利,第二批疏解高校、医院、央企项目基本确定选址。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有序推进,新区吸引央企分支机构300多家、疏解配套单位1200多家落地。中化、华能也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迁驻,带动上下游企业落地布局。
汇聚创新要素,打造创新高地
雄安新区的崛起,离不开创新要素的汇聚。这里以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姿态,汇聚了先进技术、前沿产品、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为创新之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雄安科创中心A栋一间办公室,雄安安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浩然和团队正在研发和推广全球首创的便携式颅脑出血检测分析仪。这种仪器可及时用于脑卒中、颅脑出血等一系列的脑部紧急情况的医疗检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急救时间。
为何将创业的地点选在雄安新区?周浩然直言:“把我们所学的知识落地变成产品,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雄安新区教育医疗资源非常丰富,可以为产品后续研发和产品迭代上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千企雄安行”活动,也是雄安新区汇聚创新要素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23年9月以来,活动累计对接企业9003家,北京来访企业占比55.3%。通过这一活动,众多符合新兴产业定位的企业走进雄安新区,了解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和产业政策,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加速聚集。
如何让创新要素在雄安新区“生根发芽”?雄安新区通过建设创新平台,为创新要素的汇聚提供重要载体。
雄安新区智能网联大厦、空天信息大厦、人工智能大厦等27栋主题楼宇,吸引了570余家入驻企业,实现了产业配套“门对门”、创新研发“上下楼”。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等10余个创新平台的搭建,构建了“专业产业园+主题楼宇+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从原始创新到大规模商用各环节的创新体系,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土壤和机遇。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雄安新区通过实施“雄才十六条”、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开展系列“雄安行”活动等措施,吸引了各类高端高新人才纷至沓来。
目前,“雄才卡”累计发放1.4万余张,雄安新区正逐步形成高等教育和科研人才密集区优势。优越的创新创业条件、京雄“同城化”公共服务、高品质“好房子”职住平衡,以及林淀环绕、水城共融的生态环境,让雄安新区成为人才成就梦想的热土。
发力金融创新,支持新区建设
新产业加速布局、新要素加速聚集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创新支持。
央企总部、高校、医院等疏解及配套项目离不开金融服务。建设银行雄安分行副行长么智玺告诉记者,疏解及配套项目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规模大、周期长,项目单体投资额通常在数十亿元至百亿元,建设周期3到5年,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政策性与市场化结合,项目须符合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相关要求,但资金配置需兼顾市场化回报机制。
在雄安新区成立后,建设银行及时创新推出雄安新区支持贷,用于解决雄安新区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以来,建设银行又针对疏解及配套项目、单位新需求,在贷款用途、贷款期限和授信审批流程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优化推出疏解承接贷。
“我们推出的疏解承接贷,目前已储备近百亿元,今年1月已有产品落地,有力支持疏解项目建设。”么智玺说。
么智玺表示,自2018年4月建设银行雄安分行揭牌以来,累计为近300家疏解单位及配套服务单位提供服务,为央企提供授信800余亿元,聚焦交通一体化、片区开发、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助力雄安新区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雄安新区还以汇聚创新要素为抓手,构建未来产业体系。不过,一些相关科技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题。
欲破困局,机制先行。工商银行雄安分行专门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和科创支行,组建近60人的科技信贷队伍,将“陪伴式”金融服务渗透到科技企业落地雄安的各个环节。
“近期我们推出了雄安科技创新贷。”工商银行雄安分行科技金融中心总经理兼科创支行行长徐宇夫介绍,该产品采用“母子联动”评价模式,结合企业母公司的综合实力,为初到雄安的科创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据悉股票配资案例,目前已有2家在雄安新区新注册的企业获得雄安科技创新贷,一家为商业航天领域制造企业,一家为新材料制造领域科技企业,2家企业落地雄安新区不到3个月便获得贷款。